精彩资讯
导航
电影:
科幻片动作片恐怖片爱情片喜剧片战争片动画片纪录片BL电影LES片剧情片其他片资料库微电影新片库经典片

你需要多少钱,才会觉得安全?

你需要多少钱,才会觉得安全?

2015-07-07

好报

好报

作者:刘磊(好报专栏作家@天津)

好报原创作品,非授权请勿转载

8岁的倒倒翁对好报说,腾讯还没给你发原创标志,我来给你发一个吧~

首先我承认,这个话题几乎没有办法不以偏概全,所以我只是客观的说出我的金钱观,提供另一种生活可能性的参考。

至少从我的生活经验出发,我觉得对很多城市人而言,多少钱够花更多的是一个心理量。

很多人说金牛座爱财抠门,我不信星座,下面我简单的把自己的每月花销罗列一下。我不抽烟不喝酒不逛夜店不养车不网购(除了书),天津本地人不租房,自由职业,晚饭一般和父母一起吃,按一月30天计算,于是生活费用便基本是:

衣:不上班不用有过多应酬,所以极少买衣服。

食:早饭5元+午饭18元左右+咖啡20元(几乎每天泡咖啡馆,这个是命),不上班也没多少应酬,这个算150/月。

行:公交地铁,基本每天6元。

书:我读书速度很快,好在家门口的咖啡馆里可以免费借阅大量的好书,书选的也很有水平,但每月依旧会从当当或书市上淘一些喜欢的书(7折左右),平均一个月100元左右,这个更是命。

在这里我不是想比谁省谁更能穷酸,我只是客观呈现我的花费,我真的没刻意去节省些什么,只是需求就是如此。换句话说,至少对我而言,每月加一起1720元我就可以活得很心满意足,或者干脆再多说一些,把去北京的车票钱也算里面,两千元左右。

当然,你会说我没有租房的压力,不需要养孩子,给父母赡养费什么的,你说大家都在努力的工作,努力的去挣更多的钱,这才是正道。但我从大家眼里看到的,却多是一样东西,那就是恐惧。

慢慢的我觉得,一个人需要的金钱数量,在除去基本生活之外,与你对世界的恐惧感成正比。你活的越有自己,你需要的“多余的钱”就越少;你越恐惧,就越需要囤积,好像前两年的那个抢盐事件一样,恐惧引发囤积,囤积鼓动贪婪。

作为一个自己雇自己的人,我看到那么多的人在公司里努力工作,努力挣钱却依旧存不下钱,为什么呢?除去在大城市打工的必要生活开支(这点我有优势),同事间的应酬、各种无聊无奈的请客送礼一样要耗费掉大量的钱。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隐秘的补偿效应。正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不开心,所以我们才更需要疯狂的网购,更需要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候大吃大喝,更需要花各种钱去培养一些我们自己都未必确认的“爱好”,我们认同了同事间的价值观,所以再用大量的钱去购买一些自己根本就不需要的东西或奢侈品。所有过激的欲望往往都是一种在压抑下的过度补偿而已,但大量的钱便损失在这个环节,生活却并不会有什么根本上的改变。

更不要提同事间的算计、领导的淫威对个人心理的毒害,以及各种应酬导致的脂肪肝和各种慢性并发症。心情长期不爽,身体机能也会受到毒害,人到中年之后出现各种症状,都说多少岁之后拿钱换命。这么想来,那点儿工资是不是有点儿得不偿失?

但我们依旧努力工作,那我们到底需要多少钱呢?

就这个问题,我曾和一个姑娘聊天,姑娘一幅云淡风轻岁月静好的样子,一开始让我有了些许好感。闲聊间我问她对爱情对事业的看法,她说她坚决反对创业,人就应该老老实实的找一个有五险一金最好有国家编制的地方好好上班,努力挣钱。

于是我问她,那如果创业成功了呢?不就可以财务自由了么?

她反问我,那如果创业失败了呢?大部分的创业不都是失败的么?

下面精彩的地方来了。我问她,那你觉得要挣多少钱才够花呢?

她回答,永远不够啊!

我莫名惊诧,忙追问为什么。姑娘依旧淡淡一笑答道:很简单啊,因为要养家养老啊,双方父母都要照顾啊,以后孩子也要照顾啊,比如我父母,虽然他们都有养老金,但是万一什么时候得一场大病,所有钱都得赔进去了是不是?

我哭笑不得,真实孝顺的中国好媳妇啊,绝对传统美德。但我不得不问,你父母身体也不错,怎么就那么巧,要得大病呢?

她笑着说,我当然不希望他们得,但是万一呢!?

恩,万一呢?

就是这样。这个姑娘被几十年以后的,好几个“万一”都未必会发生的事儿所套牢,放弃了一切的可能性和生命中最精彩的时光。是啊,天灾人祸,她的世界就像微信里的各种恐吓转发一样,今天什么食物有毒,明天哪里有抢小孩的坏人,世界如此动荡不安,真的是挣多少钱都不够。

其实她的家庭条件还是很不错的,于是我当时很好奇,她的那种深深的匮乏和不安感到底是从何而来。你可以批判国家的医保制度不完善之类,但我觉得更多的还是一种普遍的心里场问题。

这种心里场便是教育的结果。很多人都批评教育制度不合理,在我看来,其中有两点是我所最为痛恨的。

第一点就是抹杀个性。当你没有自我,主流的价值观便会潜移默化的绑定你。举个例子,曾经的中高考就潜移默化的告诉我们人生的美好(高分)要通过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努力的去奋斗拼搏,甚至去做自己讨厌的事才能获得(偏科怎么行),于是大家便把成功和努力、和克服自己的缺点绑定,甚至下意识的放弃了“不努力”而收获美好生活的可能性。

搭档水星昨天和我说,她不理解那些“坚持”的人。坚持练书法,坚持画画,即便不喜欢了也要坚持,她真的很不理解人为什么要那么热衷于和自己作对。喜欢就去做,讨厌就不做,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成就是通过和自己作对的所谓意志力来完成的啊。

于是,我便和她说是啊,的确没有,所有真正有价值的成就都是出于自我自发的欲望或兴趣。但我们从小的教育一直在告诉我们坚持与自我本性作对的人才伟大,人们甚至怀念高中时代那种不用思考,把自我完全交出的生活。人们更习惯于像复习考试一样,用头脑去代替真实的生活——把摄影当成目标,就是在拒绝摄影,把游泳写入计划,离放弃它也就不远了。

所以,大家的思维结构已经是这样,很难改。

这种认同在我们进入社会之后便进化成为认同主流的价值观。而主流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对金钱不假思索的,盲目的追求。当我们被这个价值观俘虏后,便不再清楚到底挣多少钱才是“足够”的——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更因为这套价值观本身就拒绝清晰。所以,它在促使人们盲目追求的同时也必须要激发人内心的匮乏感和贪婪,它才可以行之有效。

所以,无论你发展了多少的爱好,培养自己多么有气质岁月静好,最关键的是要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价值观,然后行动起来。当你的价值观足够坚定,你才会勇于摆脱那如影随形多年的、莫名其妙的匮乏感,钱对你而言才能回到一个它本该的位置上。

第二点就是那天杀的所谓“辩证法”,在我看来也就是罗素所言“庸俗辩证法”。其实大家根本也不学哲学,对哲学的理解大致停留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阶段,却往往都学会了这套恶心人的东西(巧的是,这套腐朽的思维游戏也正是很多高中政治老师所最喜欢的)。

类似的信条比如“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一切有好有坏,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绝对错误的”。这个思想武器让我们把一切错误都合理化,让我们去“辩证”的看问题,很有力的支持了我们的从众心理。

于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可以靠很少的钱活得那么精彩,我们就会告诉自己“他虽然表面上看上去很开心,但一分为二的看,他肯定也有不为人知的,痛苦的一面”;我偶像郭德纲发达了,就有人说“他是现在很牛逼,但一分为二的看,他肯定也承担了很多的委屈和痛苦”。就这样,葡萄心理就化解了;

当我们偶尔怀疑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出了些差错,是不是像伊凡伊里奇一样一直在虚度时,我们就会告诉自己“大家都这样嘛!辩证的看,其实生活并没有好的或坏的,只有个人的,没有谁的生活是绝对好的”。然后就尽可能的心安理得。

所以,庸俗辩证法只是一个人拒绝行动的借口而已,如果你活的失败,请坦然承认。有些人就是比你活得有质量还开心还并不需要太多的钱,请接受这个现实,然后才可能有改变。

所以,需要多少钱这个话题,如果抽象一下,有很大比例其实就是个恐惧问题,恐惧导致囤积和贪婪。文章开头那个“万一姑娘”看似云淡风轻,其实不过是自我被压抑惯了之后的结果,说一潭死水更合适。

问题是你到底在恐惧些什么?恐惧未来?未来最大的确定性就是死,所以请不要在死前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活过;恐惧特立独行会与社会脱节?难道你看不到办公室里那一成不变的生活么?牢骚一个接一个的发,游戏一套接一套的玩儿,电视剧一部接一部的看,一年和十年有何区别?这样的所谓“社会”,脱节又何妨?恐惧匮乏?先等等,你真的了解自己的真实需要么?难道你没有感觉到,你的匮乏感正是由于你的盲目努力而造成的么?

先哲说,恐惧就像迷雾,一旦我们勇敢的走进去,雾便会随之散开。

而敢想不敢为者,终陷牢笼。

作者刘磊:

自由撰稿人,一枚安静的美男子,现居天津。喜欢咖啡馆、阅读、写作,结交朋友,欢迎连接。个人微信号:chrisliuzen

↑按住3秒的人据说会得好报↑

??一个人的传媒公司,关于自由生活

投稿 | 合作 | 交流

邮箱wu@haobao.net微信goodwillchina

注意:吃货们的特别通道

↓↓↓↓↓

上一篇:吃货们,我们都脱了,你不进来看看? 下一篇:他是《时代周刊》唯一不露脸的封面人物,世界在他眼里是...
看巴士 m.kan84.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