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资讯
导航
电影:
科幻片动作片恐怖片爱情片喜剧片战争片动画片纪录片BL电影LES片剧情片其他片资料库微电影新片库经典片

虽然被邀请首映,但我还是得说这部007不咋的

先给大家道个歉。

这篇观影报告本来昨晚应该发的。

但Sir从美国归来,搭了整整14小时的飞机。

到家已是晚上10点多——实在来不及。

临时应付一篇60分的评论,不是Sir的风格。

所以……

借这个机会,也回应广大毒友一直以来的问题——为什么每次推送都那么晚。

真不是故意的——确实是每天写到那个时候。

请相信, 一切认真,都为了对得起你们的流量和时间。

所以……

好,闲话到此,这篇迟到的报告终于来了。

接招。

另,因为影片11月13日才在内地上映。关键剧情Sir绝不剧透——Sir打死也不会承认,真正原因是电影全英文且没字幕,没看懂。

哈哈哈哈。

《幽灵党》是007的第24部电影。

它上周五在北美首映,当天即拿下007影史亚军,仅次于2012年的《大破天幕杀机》。

从烂番茄综合评价63%来看,北美影评人对《幽灵党》不太待见。

这个分数在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的四部007电影中,得分最低。

《皇家赌场》新鲜度95%。

《天幕杀机》新鲜度93%。

饱受诟病的《量子危机》也比这部稍高,65%。

但在观众口碑网站CinemaScore上,《幽灵党》的得分却有A-。

在四部中排行第二。

换句话说,作为一部爆米花电影,《幽灵党》勉强合格。

作为007影史上第二个连续拍摄两部的导演(第一个是约翰·格伦,连续执导了1987年的《黎明生机》和1989年的《杀人执照》),萨姆·门德斯压力不小。

2012年,他执导的《大破天幕杀机》,曾被外媒一致评为“007系列最好的电影”。

同时也是近20年来,票房最高的007。

《大破天幕杀机》中,萨姆·门德斯回归传统,在复活一切经典007元素的同时,深入邦德人性阴暗面,塑造出一个有别以往光鲜亮丽的、更糙也有具血肉的邦德。

既怀旧,又对未来进行一次全新探索。

某种程度上,擦亮了007这个已然蒙灰的招牌。

但就像每一个成功的开拓者,门德斯重蹈了“创业容易守业难”的宿命。

他越想延续前作的成功,就越把自己拖入了不思进取的圈套。

最后,扼死创新,心跳指数也随之大打折扣。

当然,从“怀旧”这点,《幽灵党》绝对是最正宗的007电影之一。

无论摄影还是细节,都能看出不少前作影子。

片名“幽灵党”(Spectre),就直接使用了007系列第一部里出现的反派组织名。

幽灵党(Spectre),全称Special Executive for Counterintelligence, Terrorism, Revenge and Extortion。

是一个专门实施反情报秘密行动,恐怖、复仇、敲诈等行动的特殊组织。

该组织出自007的系列小说,从第一部出现,一直是邦德的死对头。

前七部由肖恩·康纳利主演的007电影中,除了《金手指》,其他六部的反派,都跟该组织有关。

但由于各种版权纠纷,“幽灵党”已经有30多年没在电影里出现。

如今版权问题解决,这次的片名直接采用“幽灵党”,无疑是对经典的一次隆重致敬。

之前的电影中,每次幽灵党的头头一亮相,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出场,而且声调必须“阴沉而缓慢”。

新作中(右)也是如此。

还有跟《007:俄罗斯之恋》以一样,发生在象棋局的对话。

甚至连这件象牙白西装,也跟1964年《007:金手指》的肖恩?康纳利同款。

这类致敬桥段,三天三夜也数不完。

但抛去这些形式上的花活,作为一部爆米花大片的核心——故事,《幽灵党》无疑落了下乘。

坦白说,间谍(特工)片发展到今天,观众早已对套路驾轻就熟,很难拍出合理又令人意外的反转。

而前作《大破天幕危机》好就好在,用戏剧性的密度弥补了强度。

从邦德最开头的“死亡”。

到哈维尔·巴登的“变脸”。

再到最后M的死。

虽然不是每一个都能称为“高潮”,但也算做到“迭起”。

反观《幽灵党》。

用网友@Graypeterpan的话:

这从头到尾其实是一个两发子弹就能解决的问题。

但电影却硬生生用各种故弄玄虚的台词,拖了148分钟。

比如这些装逼到蛋疼的台词。

为此,电影还为邦德设置了两个反派。

一个是负责跟邦德斗勇的大块头,戴夫·巴蒂斯塔。

他出现的唯一目的,就是不顾一切地以肉身阻挠邦德。

另一位负责跟邦德斗智的终极BOSS,是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他饰演神秘组织“幽灵党”的头头弗兰兹·奥博豪斯。是让邦德“活在阴暗处,是邦德“痛苦的缔造者”。

手握两座奥斯卡小金人的瓦尔兹,对这个角色的演绎当然不在话下。

他成功地演出了弗兰兹的神秘感和阴险狠毒,同时又带有些“顽皮”和有趣。

片中,他第一次露面,操着不标准的英语,抬头对邦德展露笑容时,让人脊背发凉。

可惜他的精彩表演同样被剧本拖了后腿。

影片最后半小时,他的阴谋暴露,这本该是一个颠覆性的反转。但对于熟悉007的观众来说,你大概早就能不费脑子猜到。

除了反派弱,007系列的另一个招牌——邦女郎,同样失去色彩。

Sir心心念念的性感炸弹莫妮卡·贝鲁奇,完全打酱油,比在《黑客帝国2》的戏份还少。

另一位邦女郎蕾雅?赛杜,行为举止也完全称得上神经病。

前几分钟还在跟邦德抬杠,没说几句话,两人就开始滚上床单。

种种不和谐的火花,白白浪费了强攻克雷格身上那种冷酷的性魅力。

既然剧情这么不够,导演是如何把整部片拍成007史上最长的一部?

答案是:动作凑。

比起前作,《幽灵党》动作戏更多,更大。

奥地利雪山追车这场戏,就出动了两架飞机。

在影片3.5亿美金的超大预算下,完成得相当到位。

开场也让人惊艳。

电影从一个长镜头开始:墨西哥亡灵节上,镜头跟随戴着骷髅面具的邦德和一位蒙面女郎,穿过拥挤的人群,走上楼梯来到房间。

再跟随邦德从阳台跃出,走过几间楼顶,来到一栋大厦对面的房顶,拿枪、上膛、瞄准、开火。

室外到室内再到室外,一气呵成。

《幽灵党》的摄影是霍伊特·范·霍特玛(Hoyte Van Hoytema),他曾担任过《星际穿越》、《她》的摄影。这段恰到好处的长镜头,就把墨西哥城热闹华丽的场面,和邦德潇洒冷静的举止展现得淋漓尽致。

紧接着,邦德经历了爆炸、追击、和敌人在360度翻转的直升机上缠斗。

惊险程度绝不逊于《大破天幕危机》中,邦德在飞驰的火车顶的搏斗场面。

在罗马,这场“3.2秒内加速到60迈”阿斯顿?马丁DB10对决捷豹C-X75的场面,也在向《速度与激情》暗暗叫板。

因为导演秉承007系列的传统,所有动作场面都是实拍,所以大部分的惊险刺激程度,都能让观众爽出一身汗。

但也正因为动作戏过多,场景变化快,基本是打一场架,换一个地方,有时候观众刚刚适应了这个场景,还没反应过来,邦德又已经开始到了下一个任务执行地。

最终在大场面上,也多多少少落得了贪多嚼不烂的毛病。

说白了,门德斯上一部邦德电影的成功,是因为他并没有把《大破天幕危机》当做一部商业大片来拍。

在《天幕》中,剧本围绕着邦德和“母亲”M夫人的恩怨,层层推进。

擅长拍摄文艺片的门德斯,让邦德走下神坛,减少了花哨的装备、美艳的邦女郎,甚至是过激的打斗场面。

邦德的装备只剩下一个信号追踪器和一把识别指纹的手枪。

而着重挖掘邦德内心情感。他不停自我怀疑,甚至流下男儿泪,展现出前所未见的颓废。

而罗杰·迪金斯美轮美奂的摄影,也与黑暗冷酷,又脆弱的邦德无缝契合。

单单这组片头就足以留名影史。

这部《幽灵党》,动作场面是够大够炫,但已经没有对现实的深度探讨。

这是它难以超越前作的真正原因。

说白了,邦德系列电影拍了53年,几乎是寿命最长的特工片。

从最初肖恩·康纳利时代的老派绅士,再到皮尔斯·布鲁斯南的风流情种,007的形象一直随时代变化。

最早60年代的007电影,正值冷战顶峰。所以,作为一名情报员,邦德的工作大多在亚洲和东欧地区开展。

肖恩·康纳利饰演的007,是作为间谍身份打造,动作元素不多,剧情主要集中在谍战。

他饰演的007,是西方对男性完美的幻想——风流帅气、高调招摇,发型永远不会乱,执行任务时总能化险为夷。

同时康纳利又把自己的经历投射到人物身上,他对苏联的嫉恶如仇,对战争的创伤都清清楚楚地写在了脸上,让这个角色变得更真实。

在布鲁斯南的1990年代,邦德的对手变成了俄罗斯人和朝鲜人。

任务也变得更纯粹——阻止大规模犯罪发生、避免平民财产受到损害。

而布鲁斯南把1990年代各种英雄片中的英雄形象,几乎是面面俱到地放到了邦德身上。

酷炫时尚、风流幽默,还带有科幻配备。

《择日而亡》里那辆隐形的阿斯顿?马丁简直酷到没朋友。

这时期的邦德,戴上了史无前例的英雄主义光环。

自从新世纪以来,丹尼尔·克雷格接手,从《皇家赌场》开始,007的身份已经从原本的“间谍”,变成“特工”。

受《黑暗骑士》影响,现代的007开始抛去家仇国恨,指向黑暗、严肃的人性探讨。

而动作上,“特种兵+极限运动”的组合,也受到同期《谍影重重》掀起的写实派动作片的启发。

克雷格版邦德不苟言笑、拳拳到肉的凌厉风格,让原本不看好他的媒体献上膝盖。

但如今,特工电影又往新方向前进。

比如《女间谍》、《王牌特工》,就用恶搞和戏虐的方式,把特工片变得疯狂,夸张。

看上去媒体观众也似乎更买账。

BBC就曾以评论点赞,标题:为什么《女间谍》比007电影好?

《女间谍》完全颠覆了邦德电影里的大男子主义。片中裘德洛、杰森·斯坦森、彼得·塞拉菲诺威茨(饰演好色的意大利男同事)三个男性间谍形象,合起来就是一个“邦德”。而最后梅丽莎·麦卡锡饰演的女主角远胜于他们三人,就是对邦德电影一记响亮的耳光。

随着越来越多这样的“反邦德”电影出现,007越来越难以招架。

某种程度上,经典元素成为它的包袱。

观众已经不用花太多力气,就能对一部邦德电影里出现的所有如数家珍。

虽然投资的递进保证了娱乐性,但就新鲜感而言,就算再忠诚的粉丝,也总有食之无味的一天。

最后,得郑重感谢活动金主——喜力啤酒。

电影中的喜力,是解开邦德身世的重要道具。

当天,Sir又失去人生N个第一次。

第一次坐上无顶棚无窗无门的越野车,穿越拉斯维加斯沙漠。

第一次看到这么美的日出。

第一次体验卫星拍照。

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一百多名记者,站在喜力标志的圆圈内,一齐仰望天空。

从卫星上拍下了这张照片。

据说这次spyfie的太空拍照,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花费了上亿银两。

还有第一次采访一个近两米的大汉——戴夫·巴蒂斯塔。

当然,最难得,是他们尊重独立评论。

并没有因为“包养”了Sir,就要求必须为电影说好话。

这种大公无私的土豪作风,无疑更值得大力赞美。

所以,Sir敢摸着咪咪说,虽然电影不咋的,但“喜力”活动以及贯穿活动的精神,杠杠的。


上一篇:封面丨刘雯:你看见的我还是纯真的吗 下一篇:国产片烂,因为像他们这样的人太少
看巴士 m.kan84.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