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资讯
导航
电影:
科幻片动作片恐怖片爱情片喜剧片战争片动画片纪录片BL电影LES片剧情片其他片资料库微电影新片库经典片

良心科普:《火星救援》里的科学

不要看到“科学”二字就觉得枯燥。

前有加州谢耳朵,后有腐国夏洛克,最近又有火星马克·沃特尼,为我们证明了:

科学可以很美,也可以很逗比,甚至还可以救你的命。

如果看完《火星救援》只学会了种土豆,那马特·达蒙在火星的这549天可就真的白忙活了。

要知道这部电影可是获得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全力支持,美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Neil DeGrasse Tyson(曾吐槽过《星际穿越》、《地心引力》)亲自站台拍摄宣传片,甚至在空间站首映,由真正的宇航员们在太空中发Twitter宣传。

面子为啥这么大?

就是因为够接地气!

影片既没有《星际穿越》的刻意炫技,也没有《地心引力》的盲目夸大,丰富的科学细节之精准,连NASA指挥官克里斯·哈费德都献上了膝盖。

而本文就是一篇最全最良心却也最接地气的《火星救援》大科普,文科生也看得懂!

至于功效嘛,学浅了可以用来装X,学深了,说不定真的能救命哦

开始进入火星生存趣味教学前,你可能需要先恶补下关于火星的基本知识。

因为这颗星球,远远没有电影中这么友好。

关于火星

这颗与我们毗邻的太阳系第四颗行星——火星,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表面积相当于地球的陆地面积,重力约为地球的2/5。

火星自转一天是24小时39分35.244秒,公转周期为687地球日,并且也有四季,表面温度有从冬天的-133℃到夏天日间将近27℃的跨度,平均温度大约为零下55℃。

火星的大气密度约为地球的1%,非常干燥,这层稀薄的大气中二氧化碳占95.3%,氧气含量仅0.15%。火星上也有高山、平原和峡谷,整体上是一颗沙丘砾石遍布的沙漠行星。

看到这里你大概能明白,在火星求生其实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1个人生活549天,换作是我,拍出来的电影也许就不是《火星救援》而是《火星的10000种死法》了……

但是马克·沃特尼(马特·达蒙 饰)却做到了。

想在这种极端绝境中创造奇迹,靠超强意志和体内的洪荒之力是不够的。

正如他在片中所说:I’m gonna have to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最最重要的是science(科学),而不是shit

正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火星都不怕!接下来就正式进入《火星救援》良心科普环节!

地理篇

先来感受一下这张独家自制火星自驾游地图:

马克·沃特尼就是按照图中的路径,开了78个火星日,3200公里,终于从居住舱到了飞行器发射点。

3200公里是什么概念?

就是比从北京开到海南三亚还要多200公里。

而马克的Rover火星车最远只能开35公里,相当于只够从北京市中心开上六环……

不仅如此,这一路上也没有什么休息站和好风景,放眼望去只有茫茫沙硕和无尽的寂寞。

求生之艰难,可见一斑。

阿西达利亚平原

(▲《火星救援》中的阿西达利亚平原)

影片中,阿西达利亚平原是Ares 3任务的着陆点,也是Hab居住舱所在的地方。

火星上的这片区域遍布泥浆火山,有大量喷涌出的泥浆沉积物质。如果火星存在生命,很可能会在液体环境中孕育,泥浆火山就是富含地下液体的环境。而在阿西达利亚平原的沉积物中很可能存在有生命迹象的有机物,阿西达利亚平原也因此被认为是搜寻火星生命迹象的最佳区域。

(▲真实的阿西达利亚平原地形更崎岖)

马克·沃特尼和他的小伙伴们在此执行的任务,可能就是在为火星生命寻找证据。

克里斯平原

(▲《火星救援》中的克里斯平原地图)

在克里斯平原,马克找到了火星探路者。

而在现实中,火星探路者号(MESUR Pathfinder)正是降落于克里斯平原的入口处,阿瑞斯峡谷的末端。

事实上,在克里斯平原着陆的不止火星探路者号飞船,还有全世界第一个成功登陆火星的卫星——1976年7月20日登陆的海盗1号(Viking 1)。当年它传回了一张酷似人脸的火星表面照片, 引发了人们对火星人及地外文明的遐想,不过后来被证明只是一种错觉。

(▲海盗1号和“人脸”照片)

斯基亚帕雷利环形山

(▲《火星救援》中的斯基亚帕雷利环形山)

斯基亚帕雷利撞击坑是以意大利著名天文学家及科学史家乔凡尼·斯基亚帕雷利(Giovanni Virginio Schiaparelli,1835年3月14日-1910年7月4日)的姓氏命名。

乔凡尼毕生观测太阳系各种天体,并以对火星的研究而闻名于世。 当年他在观测火星后,统合了各家说法绘制了地图,他所创立的火星地图命名系统一直延续下来。不止火星上有以他命名的火星坑,月球上也有。

(▲乔凡尼·斯基亚帕雷利和他1890年绘制的火星地图)

火星风暴

(bug预警)

(▲电影中的火星风暴)

火星的确常有风暴,有时能甚至能持续几个月,速度最高达每小时90公里,还能席卷整个火星。

电影中,正是一场火星风暴迫使火星小分队需要提前撤离,也是这场风暴把马克吹飞困在了火星上。

(▲火星风暴假想)

但这也是电影最大的bug。因为火星空气稀薄,风暴破坏力也有限,即使风速再高也无法把人吹得飞起,想要达到电影中的效果,大概需要800公里/小时的风速。

原作者安迪·威尔也承认这个漏洞是为了推进剧情不得已而为之。

对此我只想说,为了让马可早点被困在火星上,让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火星行走

(高能bug预警)

(▲电影中在火星上行走轻松自如)

电影中的马克在火星上走路和地球上没有什么不同。

实际上火星重力仅为地球的2/5,在这种情况下正常行走非常困难,通常会用袋鼠跳来大步前进,或者用小碎步小步行走。

(▲阿波罗11号登月行走)

另外在早期公布的剧照中,还藏有1个超级大bug!!!

请仔细观察这两张剧照,你看出什么不科学的地方了吗?

答案公布,那就是:

火星上居然有植物!!!

当然,在正片中这些植物是不会乱入的。

影片中的火星取景地是在“玫瑰沙漠”约旦瓦迪拉姆沙漠。最终采用实景拍摄+CG共同完成,加完特技的瓦迪拉姆沙漠,将完完全全变成广褒又冷漠的火星。

(▲瓦迪拉姆沙漠满地红沙,除了蓝天白云,恍如真的就是火星表面)

SOL

片中多处使用了SOL这个时间单位。SOL是Solar Day(太阳日)的缩写,也就是太阳起落的平均间隔。

在火星上指的就是火星太阳日,即前面介绍过的24小时39分35.244秒,也就是火星上一天的时间。

(▲电影中火星的设备均以SOL为计时单位)

海商法

在马克开始火星自驾游前,自言自语了一大段关于领土和主权的定义。

根据他的理论,因为火星不属于任何国家,因此将适用《海商法》(maritime law),根据该法案火星将属于不受任何国家管辖的“国际水域”,他在国际水域里征用未授权的主权飞船Ares 4,就成了海盗。

简单来说,就是中二少年想强行装B,过一把星际海盗瘾

生物篇

终于进入了喜闻乐见的种土豆环节!!!我仿佛看到吃货们留下了激动的口水(ˉ﹃ˉ)。

其实种土豆也是一门学问,尤其是对我等连仙人掌都种不活的选手来说。自从有了马克叔火星版开心农场教程,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把她的花养死了!

火星土壤

(▲好奇号火星车拍摄的火星表面)

开始种土豆之前,要先搞清楚火星究竟能不能种土豆。

根据几十年来火星探测器的分析,在火星的土壤中含有充足的铁、铝、钠、镁、钙等物质,只是缺氮并干燥缺水。而人类粪便中2~30%是含氮物质,因此加入粪便并成功造水后,确实有可能种出土豆。

(▲探路者号与海盗号火星土壤成分对比图)

而种土豆这件事也不是马克的专利,国内外早就有科学家在地球上进行模拟研究,他们采用模拟火星表土种植各种农作物。

2014年,荷兰一组科学家发表了模拟火星土种西红柿、胡萝卜、小麦等14种农作物的结果。他们发现,得益于较强的吸附水分能力,“火星土”种的蔬菜,长得居然比地球土里的还好。

(▲荷兰科学家Wamelink等2014年发表在PLOS ONE的论文)

在国际空间站中,也有一个叫Veggie的新鲜食物生产系统。2014年,宇航员使用这个系统种出了红生菜,标志着这个太空种植系统首次成功。

(▲Veggie食物生产系统)

那么问题来了。

如何在火星种土豆?

Step1:修整土地。种植土壤不必肥沃,但必须偏干燥。

Step2:混合粪便(图略

Step3:种薯切块种植,能促进块茎内外氧气交换,破除休眠,提早发芽和出苗。

Step4:在犁地好的土地上施农家肥,土豆切口朝下种植,注意把土盖满土豆!并浇葡萄汁。

Step5:收获,开吃!

为什么土豆必须死?

(▲电影中马克悉心种植的土豆苗被毁心碎成了渣渣)

在影片中,马克用心栽培的土豆因为直接曝露在夜晚的火星空气中毁于一旦。

为什么就不能抢救一下?

其实影片中已经解答了这个问题。较长时间完全失压导致植物体内的大部分水分蒸发,再加上零度以下寒冷的火星大气,连微生物都无法生存,可怜的土豆苗直接就被冻成了干草棍,只有死路一条了。

火星马桶

(▲电影中的火星马桶可以选择使用者的名字)

聊完了吃的我们再来聊聊肥料。

在电影中,经马桶处理过的固体排泄物不仅会用真空回收袋包起来,还会贴上每个人的名字。因为火星上重力和地球不同,因此马桶的工作原理也会有所区别。

一般太空马桶的工作原理是靠真空泵产生吸力,将固态和液态的排泄物吸入分流器。分流器将液体送入过滤回收系统,净化后供宇航员作为生活用水。而固态废物则装入回收袋,在真空中暴露一段时间杀菌后集中保存,随返回舱带回地球处理。

在《生活大爆炸》中,Howard就亲手设计过太空马桶。

(▲《生活大爆炸》中的太空马桶)

Hab居住舱

(▲电影中的火星居住舱)

Hab居住舱是马克在火星温暖的小家。未来登陆火星的宇航员也需要这样一个家来度过一个个飞沙走石的火星日。

在NASA的约翰逊航天中心,就有一个模拟未来任务环境项目HERA,用于进一步了解怎样实施深空操作。这个两层的模拟居住舱并不像电影中那么宽敞,由生活区,工作区,卫生区和模拟气闸舱组成。

最近,宇航员已经使用该设模拟了ISS(国际空间站)任务。

(▲机组人员在HERA中为长航深空任务做训练)

火星宇航服

(▲《火星救援》中的火星宇航服)

看过电影的人都会记得马克这套橙白色的帅气战袍。

不过理想很饱满,现实却很骨感。NASA 公布的第二代火星路面专用宇航服Z-2的原型,长这样 :

不要和我提什么收腰不收腰!NASA工程师表示,好看能防辐射吗?好用才是王道!我们主要考虑了从火星漫步到岩石采样的一切需求,最后才设计出了这样灵活又耐用的宇航服。

其实如果你看过改进前的版本,就会对这一版很满意了。

不信你看:

此版宇航服一公布立刻遭到网友们的吐槽,有说像巴斯光年的,有说像天线宝宝的,也有说像《海贼王》里天龙人的。别问我觉得像什么,我只想静静……

不过离 NASA 预计的 2030 年代登陆火星还有不少的时间,最终的火星宇航服说不定真能像《火星救援》中的那么帅气呢。

另外在电影中还有一个感人的细节。

在宇航服和居住舱内,除了左上角的火星日,还会显示三项不断变动的数据,从上到下分别是气压、氧含量、温度。

这个细节不仅辅助了解时间进度,还能了解火星环境和马克的状态。

比如在火星风暴时,室外温度低至零下62℃,而宇航服内依然保持在17.45℃

为了省电,在不开空调的火星车内夜间温度为零下15.4℃,而放了核电池取暖后,车内温度飙升到42.67℃,一秒变夏天。

而发射器飞到太空后,室外的气压和氧含量示数又都成了0。

细节处处用心雕琢,正是这部电影最过瘾的地方。

化学篇

造水法

(bug预警)

前文提到,想种土豆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缺水。根据马克的推算,126平米土豆田,每立方土壤需要48升水。

于是马克想到了用火箭燃料联氨在铱的催化下分解成氢气和氮气,再小范围燃烧氢气获得水,化学式为N2H4 + O2 → N2 + 2H2O。

虽然联氨听起来是高大上的火箭燃料,但是各位理科生很可能已经和它打过交道了,嗯,就在你们的化学试卷里……

学渣和学霸的区别就是,人家能用它求生,我们却只能因它扣分

不过此处又出现了2个不科学的地方。

首先,原作者表示,其实飞船上的联氨根本不够马克这样用。

另外,9月28日NASA宣布确认火星目前存在流动液态水,马克也没必要这么费劲造水了!

消息一出,美国人民也马上反应过来了:

然后马特?达蒙也发来贺电,表示下次再去他就知道啦。

对于这个大bug,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则表示,还好公布的时候已经拍完啦,不然他真的可能会推翻了重新来一遍。

RTG

马克·沃特尼为了不用电也能在火星车里吹上暖气,从地下挖出了RTG。

RTG是好奇号火星车同款核动力装置,全称为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中文名为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通过热电偶装置把放射性同位素钚-238衰变产生的热直接转换为直流电。

(▲维基百科的RTG示意图)

人造同位素钚-238的半衰期仅为88年,这意味着它的放射性衰减之快可以让它非常炽热。但钚本身有剧毒,所以玩脱了火星上就真的“no human”了,只要不弄坏基本等同于超强暖气片。

液氧炸弹

(▲《火星救援》中制造炸弹)

影片中为了调整赫尔墨斯号飞船速度,成功接到马克,不得不炸掉气闸舱为飞船助推。

宇航员中的化学家阿莱克斯·沃格尔(阿卡塞尔·亨涅 饰)用糖和液氧捣鼓出一个炸弹,还号称威力是一般炸弹的5倍。

液氧炸药的原理,就是利用液氧和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气体体积突然膨胀而引起爆炸。

(▲液氧呈淡蓝色)

液氧能助燃又极易蒸发,1升的液态氧可瞬间变成800升氧气。把它和棉花、锯末,或者片中使用的白糖混在一起,一点燃就会引起剧烈爆炸,爆炸力比TNT 等姓硝的炸药还要大,广泛用于露天爆破工程。

因为液氧很不稳定, 只有在- 180℃下才存在,所以一般先将有机物放进钢盒, 再将液氧灌进钢盒.然后放进绝热的罐子,这也正是片中制造炸弹的顺序。

巧的是发明液氧炸弹的也是德国人,而阿莱克斯·沃格尔在片中的身份也是一位来自德国的化学家。

数学篇

16进制和ASCII

片中马克最初和地球通讯的方式是16进制转化成ASCII(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这是码农自带黑科技,用2位16进制数字可以表达0到255的组合,这样就能表达所有字母了。

原著作者安迪·威尔15岁就开始给《魔兽争霸2》写代码,对这一套当然是轻车熟路。而在电影中马克则是从队友兼女码农兼死宅贝斯·约翰森(凯特·玛拉 饰)的行李中找到了ASCII表,也很符合角色设定。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在地上插26个字母,那样会太过密集,摄像头很难精确指对字母。

你们感受一下:

片中还有一处也运用到了ASCII。地球上的计算机天才把最佳救援路径用ASCII文本文件发给了Hermes号上马克的小伙伴们,女码农贝斯随便点了两下就翻译过来了。

物理篇

火星车

(▲电影中的火星车)

影片中,除了温暖的Hab居住舱,马克呆的时间最长的就是这辆火星车了。

影片中的火星车根据农业用车设计,全地形通用,轮子都可以独立移动,在取景地瓦迪拉姆沙漠行驶自如。这辆车不仅性能优异,还特别上镜,整个剧组对他们打造的这辆酷炫的火星车都感到非常自豪。导演甚至觉得连NASA都会想得到这辆车

不过就现实中的火星车看起来就没那么酷炫了。

圆头圆脑还有点呆萌,这就NASA正在完善的“多任务空间探险车” MMSEV。

这种车能够面对多种不同的环境,并且已经被用于NASA的模拟任务中,在未来将被用于小行星,火星及其卫星等探索任务中。

(▲NASA的MMSEV火星车)

MAV、MDV

(▲电影中队员乘坐MAV离开火星)

你注意到影片中出现了3艘不同的火星飞行器了吗?

影片一开始,队员们在风暴中乘坐离开火星的是阿瑞斯3号任务(也就是他们这次正在进行的任务)MAV飞行器。

前文提到马克造水时需要使用火箭燃料联氨。联氨取自阿瑞斯3号任务MDV飞行器。

而最后马克离开火星乘坐的,则是阿瑞斯4号任务MAV飞行器(阿瑞斯4号任务是下一次火星任务计划,至于为什么任务还没开始飞船就在火星上了后文会讲到)。

MAV全称是Mars Ascent Vehicle,即火星升空载具。MDV 则是Mars descend vehicle,火星降落载具。单从字面就很好理解,前者用于从火星飞往Hermes太空船,而后者则是从太空船降落到火星用的飞行器。

(▲MAV、MDV模拟图)

火星探路者号

(▲NASA为火星探路者号画的想象图和电影场景)

前文提到,马克为了和地球取得联系,挖出了一个火星探测器——探路者号。

这是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的火星探测器。它于1996年12月4日发射,经过整整7个月的飞行,终于在1997年7月4日17时07分成功降落火星。

(▲现实中的火星探路者号)

探路者号还携带了一辆名为索杰纳号(Sojourner)的火星车,这也是人类送往火星的第一部火星车。

索杰纳号6轮探测车其实是一个小型机器人,重量23磅,造价2500万美元。速度最快也才每分钟60厘米,犹如蜗牛爬行。

(▲索杰纳号登陆火星)

索杰纳号的探索和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的数据、照片,让人类第一次对火星有了最直观的认识。

根据它们传回的珍贵资料,可以进一步分析研究火星地表、岩石土壤、火星气候,甚至还能找出一些支持“火星生命说”的证据。

(▲电影中疑似索杰纳号的小火星车)

尽管在1997年9月27日人们已经和探路者号失去联系,但它们传回了原计划5倍的信息量,可以说已经完成了它们探测火星的光荣使命。

赫尔墨斯号飞船

(bug预警)

(▲电影中的赫尔墨斯号飞船)

电影中的赫尔墨斯号是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的家,可以理解成往返于地球和火星的空间站。

上图的左端,是机动气闸舱(VAL)。气闸舱用于调节宇航员进出时的压力,是宇航员进行太空作业和舱内工作的出入口。

影片中为了调整飞船速度,不得不炸掉外闸门,内外气压瞬间失衡,座舱内的空气涌出,为飞船提供了动力。

(▲电影中炸掉的外闸门)

说到飞船,影片中另一个bug就出现了。

在飞船中间有一个不停旋转的生活舱,里面还有跑步机、食堂、会议室什么的。

这部分的作用是通过旋转能产生离心力从而模仿地球的重力环境,让长时太空作业宇航员身体不出现问题。

(▲电影中的旋转舱)

根据电影及原著中的数据,旋转舱的转速大约为0.1转/秒,要能提供0.4G的重力,半径得达到320米。但电影中看起来不过9到15米之间。如果以这个半径提供0.4G的重力,那么转速应该为0.52到0.66转/秒。

电影中的飞船为了视觉效果还是做了一些取舍,毕竟如果真的转这么快,可能画面会鬼畜观众会头晕吧。

预置补给

(▲《火星救援》中的多处提到了预置补给)

为什么应该是阿瑞斯4号任务的MAV飞行器,在人还没到的时候就已经乖乖在火星等着了呢?

根据影片设定,NASA会提前把物资运到火星,毕竟单独运物资比和人员一起运送要简单得多。

这就叫做预置补给(pre-supply),即在任务人员到达火星之前,先把需要的物资投放到指定地点。

所以尽管阿瑞斯4号任务要在4年后才开始,但马克困在火星的这段一年半时间里,阿瑞斯4号任务的MAV飞行器已经早投放到了了火星。

霍曼转移

一开始马克的土豆们长势喜人,所以NASA原计划会在霍曼转移的窗口时间运送补给。

当然你们也知道,后来出了意外,计划全乱了,咱们中国人民出来救场了。

这里的霍曼转移,能充分的利用星体引力产生的能量,将太空船从低轨道1,转移到高轨道3。

(▲霍曼转移图示)

这个方法于1925年由德国工程师奥尔特·霍曼博士推导而出。尽管使用能量小是霍曼转移的优势,但却是以牺牲时间为代价的。因此如果执行救援任务,需要争取时间,那么采用霍曼转移就不合适了。

重力助推

(▲电影中天才科学家“作死”讲解救援方案)

赫尔墨斯号为了既接收补给,又最快营救马克,采取了引力助推的方法实现变轨,改变了原本返回地球的航程,重新回到了火星。

在航天动力学和宇宙空间动力学中,所谓的重力助推也被称为重力弹弓效应或绕行星变轨,是利用行星或其他天体的相对运动和引力改变飞行器的轨道和速度,以此来节省燃料、时间和计划成本,既可用于加速飞行器,也能用于降低飞行器速度。

(▲《火星救援》中飞船轨道示意图)

早在1959年,重力推进法就得到了首次应用,当时苏联的侦测器月球3号使用该法运行至月球背面并拍摄了该区域的照片。

别看被电影里的轨道看懵逼了,其实现实中的轨道比这还要复杂得多。

这是NASA一位天才轨道计算大师Robert Farquhar在80年代计算并且真的被运用了的一个卫星轨道。

来来来,你们感受一下什么叫实力懵逼

……

JPL

(▲电影中JPL的工程师们)

在电影中出现了这样一位胖乎乎的亚洲工程师Bruce Ng(本尼迪特·王 饰),他来自JPL,在NASA高管的要求下昼夜加班制造救援补寄飞船。

JPL全称为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那,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个下属机构,负责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发和管理无人太空探测任务,其飞船已经到过全部已知的大行星,行政上属于加州理工学院(没错,就是《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他们所在的学校),始建于1936年,实验室的联合创建者还包括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

前文提到的探索者计划、海盗者计划均由喷气与推进实验室资助。这也是为什么在探路者号上能看到JPL的标志。

(▲电影中探路者号上JPL的标志)

卡纳维拉尔角

(▲电影中救援飞行器准备发射)

影片中第一次发射补给飞船的位置,是在卡纳维拉尔角,这里也是现实中著名的航空海岸。

卡纳维拉尔角是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布里瓦德郡大西洋沿岸的一条狭长的陆地,附近有肯尼迪航天中心和卡纳维拉尔空军基地,美国的航天飞机都是从这两个地方发射升空的,所以卡纳维拉尔角成了它们的代名词。

(▲现实中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和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

约翰逊航天中心

(▲电影中的约翰逊航天中心)

电影中,基本上NASA高层们的撕逼大战都是在约翰逊航天中心进行的。

约翰逊航天中心 (Johnson Space Center)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东南的克利尔湖畔,建于1962年,是美国载人航天飞机的研发基地和载人太空飞行基地及操作、控制中枢,也是NASA下属最大的太空研究中心。

(▲克利尔湖畔边的约翰逊航天中心)

约翰逊航天中心是实施“水星”“双子星”“阿波罗”和天空实验室、国际空间站等载人航天计划的主战场,并且还负责宇航员的选拔和训练。

约翰逊航天中心还是一个展览机构,很多场所都对公众开放,乘坐航天中心的旅游车可到太空舱、航天飞机、太空站等实验室参观。

(▲约翰逊航天中心展览馆)

NASA总部

(▲电影中的NASA指挥中心)

最后,是时候了解一下高大上的NASA总部了。

要知道,《火星救援》可是获得了NASA的全力支持,剧本里有50页的内容都是有关NASA的细节。影片总共拍了大概70天,其中拍摄NASA细节就花了21天。

(▲马特?达蒙身处NASA深空探测指挥大厅)

NASA华盛顿指挥部为最高管理机构。前文中提到的各地航天中心和实验室都是它的下属机构。

尽管是NASA的总部,但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西南的这栋9层办公楼实在是太普通了,随便挑一个下属机构的酷炫办公楼都能把这里碾压成渣,比如前面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位于华盛顿的NASA总部)

这栋低调的办公楼正是地球上最大民用航天机构的“大脑”。 国家航天发展战略的制订和具体组织实施,与白宫、国会和各个政府机构的协调等,主要由在这座大楼中办公的2000多名管理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等完成。向新目标进军的命令多由此发出,批评的矛头通常也直接指向这里。

尽管我们都是宇宙中最最渺小的个体,但却被赋予了创造奇迹的力量,这也是我们最最伟大的地方。

无论面对怎样的危险和绝境,有人在的地方,就有希望。

最后的最后,我想用原著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来为这篇文章做结。

远足的人在深山里迷路了,人们会发动搜救。

火车出了事故,人们会拍成长队献血。

地震毁了一座城市,全世界的人都会捐出紧急物资。

这种本能扎根于人类社会,每一种文化都不例外。

是的,有些傻逼对此嗤之以鼻,但有多的多的人愿意这么做。

正因为这样,才会有几十亿人站在我这边。

上一篇:专访陈柏霖:如果没审查,会更猛 下一篇:这三条裤子,三件外套,能让你美一个秋冬!
看巴士 m.kan84.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