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资讯
导航
电影:
科幻片动作片恐怖片爱情片喜剧片战争片动画片纪录片BL电影LES片剧情片其他片资料库微电影新片库经典片

旮旯评委 | 谁的青春自暴自弃?我们的少女时代明明有梦又积极!

电影《我的少女时代》剧照。

文/宋彦

不知是不是因为周围人已经到了怀旧的年龄,最近,《我的少女时代》刷爆了朋友圈。那些自觉高冷、高知、高品位的女性朋友在分享观影感受时说法基本一致:很俗气,但是好看。

台湾青春片甚至是台湾电影很久没在大陆有这么大的反响了。目前为止,《我的少女时代》票房轻松过亿,刷新了台湾青春片在大陆的票房纪录。

对于80年代的人来说,台湾青春片几乎占满了他们的整个青少年时期。从电视剧《流星花园》,电影《蓝色大门》到《我可能不会爱你》《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台湾少男少女的故事和《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一样,成了80后青春记忆里不可抹去的元素。

媒体人许子东安利过德国接受美学学者尧斯·伊塞尔的理论——期待视野。这个理论用在电影上就是,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时,有两种不同的期待视野,一种是有明星、有回忆、有笑料,进去看就好了。还有一种是我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或许是个人经验之外的东西。前者在一遍遍肯定你的既定经验,后者带给你冲击,让你没那么舒服。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剧照,《我的少女时代》被称为其女版。

前者是通俗文化,后者是艺术。前者是商业电影的产物,后者是文艺片。显然,青春片的畅销是前者最贴切的证明。

今年,国产青春片占据了大荧幕,两岸青春片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和三观。那么,就借着《我的少女时代》再聊聊青春片吧。我保证不再恶俗地提起堕胎、死人这类桥段,学术,我们要学术一点。咳咳。

作为一种成熟的类型片,青春片在好莱坞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电影以刚刚脱离儿童时代,向成人过度的少男少女故事为题材,讲诉一个关于成长、探索未知世界的故事。华语电影界关注到“青春”这一主题相对滞后,上世纪90年代,台湾的“青春片”开始流行,逐渐成为台湾电影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导演杨德昌甚至说过,台湾电影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青春片,一种是非青春片。

公认的大陆青春片的鼻祖大概是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至今都被认为是大陆最好的青春片。之后,王小帅以青春片《十七岁的单车》《青红》确立了自己的江湖地位,这两部电影也成为青春题材电影中的经典之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被认为是大陆最好的青春片。

大陆大规模批量生产青春片还是这几年的事,《小时代》《匆匆那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排[狗]名[血]分先后)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青春片进院线,贩卖回忆和被摧残了的青春。

从电影的戏剧冲突来看,大陆青春片一定远激烈于台湾青春片。前者常常被批评为过于成人化,而后者的幼稚病也是偶尔会被吐槽的。

虽然都是青春片,但二者从剧本创作方法到拍摄方式,再到创作者希望通过电影所传达的价值观上都天差地别。

这几年的国产青春片有两个特征,要么是大IP,要么是畅销书改编。《栀子花开》是大IP,《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畅销书,《小时代》即使是大IP,也是畅销书。而台湾青春片中,除了九把刀的电影,基本都不是什么大IP,大畅销书,很多故事都是原创作品。

大陆电影看重大数据,卡司要多大,院线占比多少,先导预告片有多少点击量……虽然不需要翻车(偶尔也要翻车),不需要大规模动作场面,也不需要复杂特技,但国产青春片的投资都不会太吝啬,考虑到回报,就不得不多加一些激烈、复杂的剧情,以求得保险——满足观众“找刺激”的观影需求。

《匆匆那年》剧照。青春片这几年抢占内地院线,但剧情拖离不了堕胎、死人等成人逻辑。

成功的台湾青春片也看中“数据”。《我的少女时代》导演陈玉珊接受采访时说,他们把电影的时间背景定位90年代后,就设计了调查问卷,其中包括“当时听什么歌”这类非常细节的问题,以更真实地还原那个年代少年少女的共同记忆。

很多台湾导演都会这样做。之前采访台湾青春片鼻祖,《蓝色大门》的导演易智言,他就说到过,当年拍《蓝色大门》时,他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混在高中生中间做调研,大到人生理想,小到放了学去哪里吃路边摊,每个环节都不放过。他甚至与当时的高中生交了朋友,小男生会把暗恋的女生是谁告诉易智言。

在拍摄对象上,这几年的大陆青春片和台湾青春片也有很大不同。台湾青春片基本遵从好莱坞青春类型片的年龄设定,电影主人公基本为高中生。或许是受到审查限制,虽然不乏《青春派》这样讲高中生故事的电影存在,但更多时候,国产青春片讲的是大学生的故事。这样一来,青春片出现过度成人化的倾向就很好解释了。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他们的青春在生理意义上来说已经结束了,青春和年轻其实是两个概念嘛。

在《致青春》里,青春逐渐失落,表现的是成人世界对青春的摧残,以及个人的无力反抗;真正的梦想在这里是缺席的。

因为有票房压力在,国产电影在选用新人上非常谨慎。这个问题同样表现在青春片里。我们的青春片男女主角普遍超龄,“老男孩们”穿起蓝白校服,玩命追求同样上了年纪的同班同学,多少是有点煞风景的吧。台湾青春片喜欢用陌生感带出熟悉感。所谓陌生感就是,他们喜欢在青春片中启用新人,新人平凡、简单,没有既定的印象,因而更容易产生“他就是我们家隔壁的小明吧”的熟悉感。所以,孟克柔、沈佳宜、程又青……台湾青春题材影视剧的女主角都是邻家女孩型,男生呢,都是接地气的小男神,并非绝对的霸道总裁。

这或许是国产青春片也喜欢启用台湾男演员的原因。陈柏霖、彭于晏、赵又廷……台湾男演员在气质上似乎更干净,少了一点所谓的岁月痕迹。

刚刚说过我不再提堕胎、死人,说不提就不提。以上两点国产青春片特色其实都是在把青春片成人化,把大人的逻辑和生活套上“青春”的外衣,因而就有了更激烈的戏剧冲突,更“不怕事儿闹大”的情节。

就像“三高”女青年们对《我的少女时代》的评价一样。台湾青春片走的是平淡路线。没有大的剧情起伏,就是简简单单写情书、放学回家、吃醋、温书、课外活动,女生可能有点任性,但绝不会任性到动不动就去站街,男生可能有点小坏,最多“艋胛”一下,回过头去还是要参加联考的。

在《我的少女时代》里,主人公会翻墙逃学,最多打个架,但最后还是温书参加联考。

国产青春片重结果而非过程,男女主角建立恋爱关系的速度都是惊人的,所有的戏剧冲突都在这段关系内发生,类似于“相爱容易相守难”,这显然也是成人的逻辑。大人们好像忘了,少年时,爱情最美的那部分就是暧昧、暧昧,求而不得的过程啊。台湾青春片显然捕捉到少年爱情的精髓了。他们的故事往往集中发生在暧昧不明的阶段,男女主角的小小情愫,这也是最温暖、最有趣、最能打动人的部分,把建立恋爱关系的过程拉长,这或许就是台湾青春片的秘诀。

当年那部火遍校园的泰国青春片《初恋那件小事》也是一样的逻辑。电影里,少年们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吵架,莫名的分手、和好、再分手,所作所为都是成人眼中的“幼稚”。

可是,青春难道不就是要肆无忌惮地幼稚吗?

最后,也是最最最重要的问题。

青春片就真的只是讲少男少女的性冲动,你爱我我爱你,我不爱你我走了,再见面你不是你我也不是我的故事吗?那就真的too young too simple了。

王小帅作品《十七岁的单车》剧照。

从好莱坞青春片到台湾青春片,爱情和性都是电影最重要的内容。在那样一个年龄,也本该如此。但如果,电影里只有爱情和性就太肤浅了。《美国派》里那些“行走的荷尔蒙“肆无忌惮地追求性之初体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小男孩把丰满的姐姐作为性幻想对象,《十七岁的单车》里,男孩多么苦恋着女神啊。

但电影结束时,美国男孩们最终明白了性和成人世界的关系,马小军在混沌和不靠谱中长大了,高中生李斌背着残破的单车走过街头巷尾,终于懂得了金钱与权力于人生的价值。

在青春片里,性是一把钥匙,是少年们窥探成人世界的方式,这显然也是最有效、最被信服的打开方式。

易智言对这些年的台湾青春片也颇有微词,他觉得,青春片泛滥之后,很多电影丢掉了这一类型片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成长。

《蓝色大门》剧照。在这个夏天里,张士豪和孟克柔在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上,都有了成长。

《蓝色大门》讲的不仅仅是一个男孩喜欢上一个女孩儿,而这个女孩却喜欢另一个女孩的故事。电影结束时,男主角张士豪打开了一扇门,这扇门里有“不喜欢男生的女生”和“没有钱的同学”,他看到了一个与自己的中产阶级生活所不同的阶层,也拓宽了对爱情维度的认知。而孟克柔的成长更直接,她发现了自己的性取向,这肯定会影响她未来的人生。

《我的少女时代》里同样有“成长”的主题。男主角徐太宇在爱的鼓励下重新找回了自己,并承诺会永远做“徐太宇”,最好的“徐太宇”。女主角林真心带头反抗教导主任的教育方式,全校同学团结起来,不计后果地反抗“体制”,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种反抗已经超出了“帮助喜欢的男生”的范畴,而是一次反抗权威的启蒙,是一次民主的启蒙。

《小时代》海报,不是这样的灰色调,就是一派纸醉金迷。电影里的各种撕,全是成人社会的生存逻辑。

反观大陆的青春片,我们真的只是在全心全意地谈恋爱,在电影结尾,再以成年后世故圆滑收场。就好像我们的青春没有成长,只是在不停的适应社会、讨好人生似的。

好莱坞青春片和台湾青春片都是对青春的追忆,不管是以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基调展现,其内核都是以感恩的心态来描绘青春。而这两年的大陆青春片,无论是逗比地拍还是疼痛地拍,其本质都是对青春的控诉。

“我们最终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这不仅不是成长,简直就是自暴自弃。

《我的少女时代》剧照。当林真心站在礼堂带头反抗训导主任,不计后果地反抗“体制”,怎么可能不感动?我们当年都曾经有过怀揣理想的少女心!

上一篇:超级英雄里10对伟大的双胞胎丨壹读精选 下一篇:《火星救援》里唯一的大Bug居然是……
看巴士 m.kan84.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