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资讯
导航
电影:
科幻片动作片恐怖片爱情片喜剧片战争片动画片纪录片BL电影LES片剧情片其他片资料库微电影新片库经典片

《火星救援》揭深层寓意:宇宙大团结,we are 伐木累!

坐在电影院里等着《火星救援》开场时,这个世界正在不太平的风口浪尖上。一个月来大事频频:俄罗斯客机被炸毁,巴黎和贝鲁特遭恐怖袭击,一架俄军战机刚被土耳其击落……国际上的轩然大波此起彼伏,每个人的安全感都岌岌可危。好在地球村外还有别的地方:既然地球这么危险,不如去火星散散心?

▲《火星救援》电影海报

火星是离地球第二近的行星,也是地球人最有希望殖民的星球。火星的天空是橙红色的,有着太阳系最高的山峰和刚发现的季节性河流,景色雄浑壮美,气候之舒适宜人堪比南极洲——不过没有氧气。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一下。不过旅游时当心别掉队,要是一个人被丢在火星上,那可大事不妙了。

▲马克在为自己清理伤口

《火星救援》讲的正是一个被扔在火星上的倒霉蛋的故事。马特·达蒙饰演的宇航员马克·沃特尼在一次登陆火星的任务中遇到大风暴,紧急撤离时受伤昏迷,被队友们误以为已经身亡,忍痛抛下他离去。马克醒来,整个星球已经只剩下他一个人,故事由此开始。中文片名其实不太准确,电影改编自安迪·威尔的同名小说,英文原名为“火星人(the Martian)”,意指马克孤零零地一个人呆在火星上,成了所谓的“火星人”。影片中最核心的情节,是马克如何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在离地球几亿公里的异星表面活下来,再飞上太空和飞船会合,绝非被动地等着救援。

这不是一部靠悬念取胜的电影,从开头甚至从中文片名里就可以猜到结尾:马克最终获救,离开火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部电影甚至比一般观众期待的更平淡:既没有神秘的火星小绿人出手,也没有恐怖组织或美女间谍作祟,没有惊天阴谋也没有惊悚杀戮。虽说吐槽了个别人的算计和NASA的官僚作派,但也算不得敌我矛盾。总之,影片里着重表现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而是人与自然的斗争:当冰冷无情的宇宙要吞噬你,你该怎么办才能活下来?

▲马克在火星上种出了土豆

马克如何利用留在火星上极其有限的资源存活和逃离火星是主要的看点。栖息舱是能用的,但剩余的食品绝对撑不到几年后其他人回来。他利用自己的一切知识储备,想出了许多巧妙办法,比如用备用燃料中的氢气制造水、把自己和同伴的粪便拿来和火星尘土混合种土豆,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罐产生热力,将以前的火星漫游车弄来,靠镜头摆动进行通讯等等,每一关都像一道智力题,破关过程很有极客的趣味。由于电影时间和表现上的限制,原书中一些细微复杂的地方不得不从简从略。不过,电影在巨大银幕上的直观呈现——红天红地间一个孤独的人影,比看书更让人为马克捏了把汗。

马克的求生之战,所依靠的既不是国产片那种斗志昂扬的革命英雄主义,也不是一般好莱坞大片里靠爱情亲情带动的煽情路线,而就是一个朴实无华的念头:“我要活下去”!所以电影里并没有太渲染浮夸的桥段,而是尽量真实地呈现出马克的生活和奋斗。马克的经历自然是危险和倒霉之极,但他每每能苦中做乐,自嘲调侃。表面看,这是他的乐观天性所致,深层次上是象征着人类的智慧头脑在大自然面前的自信。

当然,这种自信并不是没有付出过代价。一开始氢氧化合时爆炸,中间气闸室漏气炸飞,土豆全毁,最后飞船对接时轨道参数发生偏差,都显示出自然并没有那么好驯服。马克每次都能幸免于难,多少有点主角光环的福利。但更重要的是,他在危机后并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浪费时间去缅怀悲叹,而总能立即反应过来,设想出可行的方案挽救局面。像西谚所说:“上帝只救自救之人。”地球生命三十多亿年传下来的求生意志,配合以人类最尖端最烧脑的科技理性,以及达观幽默,搞笑吐槽的乐观精神,三重力量的叠加,不论结果如何,都可以笑傲火星了。

▲火星任务的指挥官

另一方面,个人精神再强大,没有其他人的帮手也是白搭。上面说过,故事中人与人的斗争被减到了最少,主要是讲述地球方面是如何群策群力,设想出天才方式来拯救马克,这样的缺点是,人物表现有些趋同,大家都同心协力,热血澎湃,个性上就缺乏较生动的呈现。不过,这里主要的观赏趣味同样是在智性层面。和《星球大战》之类的故事中那些随意超光速的宏伟星舰不同,《火星救援》中的宇航技术水平和今天差距不大。地球和火星距离数亿公里,往来需要几百天,一艘飞船得用数年时间筹备,一克燃料都不能浪费,需要经过精密计算,并依靠太阳系天体的引力进行轨道转移。诸多条件限制下,能够载人登陆再返回已经是巨大的成功,要临时改变计划进行救援,堪称字面意义上的“难于登天”。

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单是靠大伙儿加班苦干是笨法子,靠幸运女神的眷顾也无法说服观众,一定要想出一个巧妙而合理的方法。本来的设想是靠无人飞船投下补给,让马克能够再多熬一年,等待按部就班的救援。但因为准备时间过于仓促,无人飞船出了纰漏,意外地——或者说不出意外地——空中解体,这样马克就无论如何也熬不到救援飞船的到来。此时,一位天才的宇航动力学家提出一个奇诡的方案:让马克队友所在的赫尔墨斯号不回地球,而是回到地球附近后利用地球引力加速,再一次飞往火星去救援。

▲杰夫·丹尼尔斯在片中饰演美国宇航局NASA主管,他曾凭借HBO电视剧《新闻编辑室》获得第65届艾美奖剧情类剧集最佳男主角

这个方案技术上可行,问题在于风险性不可排除,所以问题再次回到了人性的一侧。NASA的主管否定了这一方案。猜到结果会成功的观众容易觉得此人头脑僵化,愚不可及。但主管面临的实际上是一个二难选择:是让六个人去救一个人但有可能损失所有人,还是选择干脆损失一个人,而让其他五个安然回家?这个沉重的问题大概是任何人都无法轻易回答的。但最终,船员们的自愿抗命让这一冒险方案付诸实施,通过整个团队的自愿付出,轻轻绕过了道德的难题。

▲凯特·玛拉曾出演《纸牌屋》里的zeo

马克和他的队友之间的纽带是他获救的关键,也是影片中表现最出彩的人际关系。原著中有两名船员恋爱,大玩“飞船震”的情节被删去,使得整个团队之间显得更加纯真美好。马克一个人被抛下,但对同伴只有思念,从未有怨怼,后来赫尔墨斯号的船员一致同意冒险飞回火星去救马克,是故事中最燃情的场面之一。或许更令人感动的细节是,面对如此救命之恩,马克也受之坦然,见面后第一句话竟然是吐槽刘易斯的音乐品味糟糕。这种表面的满不在乎,更映射出整个团队无与伦比的彼此信赖与归属感。

这种人性的光辉并不仅仅局限于小组内部。一个活生生的人类被扔在了另一颗行星上,需要搭救,这是对地球上全人类的诉求。其他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乃至社会大众也同样在不同程度上加入了救援行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作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中国的出手相助。为了救下马克,中国方面放弃了自己的太阳神航天计划,慷慨送来了助推器以供赫尔墨斯号使用。在此可以看出影片的深层寓意:人与自然的关系终究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在冰冷无情的宇宙面前生存下来,无论是一个人还是整个地球村,都必须要有全人类的团结协作。

▲《火星救援》中的中国演员

美中不足的是,影片中“中国官员”书面语一般的台词和糟糕的发音实在难以承担起这样的深刻寓意,也提醒我们,这目前只是一部外国电影的乌托邦设想。

同样值得玩味的,是《火星救援》的结尾。在前两年另一部讲述太空遇险的科幻大片《地心引力》中,女主千辛万苦从毫无生命气息的外层空间——其实只是离地几百公里的近地轨道——逃回地球,不免给人以“宇宙太危险,还是地球好”的印象。但《火星救援》的末尾,世界却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火星勘探。昭示人类的团结协作并不止步于拯救一个同类,而更是为了向更深远的宇宙前沿进发,将大写的“人”字写在银河之上。

当然,电影绝非完美,硬科幻迷也可以挑出不少大小bug,比如火星大气稀薄,沙尘暴不可能有电影中呈现的威力,比如土星的尘土含有毒性成分,不适合种植土豆等等。电影中也简化了很多现实问题,真实的人性与社会大概比这要复杂得多。但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人类总会遇到严酷的挑战,也必须一起来解决问题。昔年“阿波罗”十三号的遇险和脱难就是真实的案例。在这部电影里,最难能可贵的是,几十年前鼓动人类的宇航精神重又复活。

▲《火星救援》和《火星编年史》

对科幻迷来说,《火星人》这个标题总让人想起雷·布拉德伯里的名作《火星编年史》。在该书结尾,去火星寻找火星人的一家人看着地球在新的世界大战中毁灭,无奈下对着火星上的河流自照,才恍惚发现,自己已经成了“火星人”。这个故事曾被作为冷战时代的寓言而广泛流传。今天,虽然冷战过去已久,恐怖主义却仍然到处肆虐,许多国家战火纷飞,大国对抗仍是火药味十足,没有人有足够的安全感。布拉德伯里式的“火星人”,今天仍在我们的历史记忆里。

宇航科技是冷战的产物,然而最终却走向了敌对阵营的合作。或许,马克·沃特尼这另类的“火星人”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未来的可能性。未来我们还将不得不因地球的战乱而去另一颗行星寻找生路吗?还是人类能够捐弃自己的种种分歧偏见,作为一个团结的共同体去迈向浩瀚宇宙呢?在观看这场电影时,不管在哪片大陆上,愿每个观众都能代入马克的处境,感受在另一颗星球上回望蔚蓝地球的牵系。今夜,愿我们都是火星人。


上一篇:成名之前 | 十年前的娘娘竟然是个不想结婚的韩系偶像?! 下一篇:对不起,尿急了 | 猜片名
看巴士 m.kan84.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