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资讯
导航
电影:
科幻片动作片恐怖片爱情片喜剧片战争片动画片纪录片BL电影LES片剧情片其他片资料库微电影新片库经典片

上海小菜场的前世今生

上海小菜场的前世今生

在小菜场出世以前,上海人去哪里买小菜?

翻开上海旧地图,你可以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原南市区老城厢一带的很多路名是各种小菜的名称,如外咸瓜弄、面筋弄、火腿弄、豆市街等。华东师大的上海史专家仲富兰说:“上海在1843年开埠以前,只是江苏松江府下属的一个海滨小县城,老城厢的区域面积才3平方公里。城外的农民和菜贩们每日挑菜进城,走街叫卖,也有一些菜贩开始选择街道的门面房卖菜、卖瓜、卖肉、卖禽蛋,随后又出现了前店后工场的小作坊等。于是卖面筋集中的地方就叫作面筋弄,大豆市场一条街就叫作豆市街。可以说这是当时菜场的雏形。”

1963年的上海小菜场,依然人头济济。

精明的主妇们在小菜场细心挑选着 (by bruce Levett)

上了一定年纪的上海人说起小菜场,都会想到虹口的三角地小菜场,这可是上海最早的小菜场。早期的三角地菜场英文名称为Honckem Market(虹口菜场),是单层的木结构室内菜场,四周没有建围墙,人员进出和货物运输都很方便,菜场外面地方开阔,人流量也较大。当年有文人在《沪江商业市景词》里这样来描述三角地菜场:“造成西式大楼房,聚作洋场作卖场。蔬果荤腥分位置,双梯上下万人忙。”当时,三角地菜场的经营品种口号是:“蔬菜品种齐,糟、醉、腌、腊、风,青、草、花、白、鲤样样有。”

左图:“三角地菜场” ;右图:“里弄加工组”,这些老画面被收入《上海故事》。

所以,说上海小菜场的出现,距今至少有120年的历史,确实是有据可查的。

在旧上海,陕西北路称为西摩路,所以上海的老居民都称那条路上的菜场为西摩路小菜场,它曾经是上海规模比较大、品牌比较响的小菜场之一。租界有西式菜场,在南市老城厢一带,则出现了老西门外的唐家湾菜场、大东门外的紫霞路菜场等马路菜场。其中紫霞路菜场是上海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马路菜场,东起花衣街,西至篾竹街,全长大约500多米,和外郎桥街相交的十字路口是最热闹的地方。

建于1928年的西摩路菜场。于1993年南京西路地区综合改建中被拆除,在其原址上建起了中信泰富广场。

清晨,居民们起床开门后,第一件事就是买菜。洗刷完毕拎着菜篮就跑向菜场,有时在菜篮里还要随手放上一只碗,因为那时要买豆腐、酱菜、拷花生酱等,这些都是没有外包装的,所以要准备用碗来盛这些食品。这里每天早上都是人山人海,川流不息的人群几乎挤爆了这条老街。在鹅卵石铺就的弹格路街面旁,楼下的排门板打开就是铺面,小老板们做着小生意,与路边的小菜摊互不相干,你卖你的蔬果鱼肉,我卖我的针线百贷香烟老酒,记得还有老牌的冯万通酱园、万象酱园也开在这里,店堂里,人们忙进忙出地做着生意。在路边的菜摊旁边,人们在这里讨价还价。

紫霞路菜场的东边紧贴着黄浦江,沿着江边就有十六铺东门路轮渡、白渡路轮渡、董家渡轮渡,那时候的浦东还有很多农田,菜农坐着摆渡船过江,可以就近在这里做买卖。有时,王家码头路水产码头的新鲜水产品到货了,伙计推着黄鱼车载着刚上市的鱼虾等水产品经过,他们会大声地嚷嚷:让开!让开!这时候,伙计的身后就会围跟着一群想尝尝新鲜鱼虾的市民。在上海,这种鲜货也只有在紫霞路菜场能买到。

菜场地处老城厢,在这里买菜的市民,清一色都是正宗的老上海人,摊贩的吆喝声也非常有特点:“来,来,来,豆腐嫩得来,一角洋钿买两块来”,“今朝的独脚蟹(发芽豆)只只大”;河蟹的叫法,快要死的蟹叫“撑脚蟹”,小蟹叫“铜钿蟹”,崇明蟹叫“乌小蟹”,正宗的好蟹,才叫清水大闸蟹。摊贩们叫得口干了,也会向店主讨口水喝。当然,买菜卖菜也不仅仅是讨价还价,有些小贩也很懂食疗和养生之道,边卖菜边吆喝:“清明螺蛳抵只鹅,小暑黄鳝赛人参,菜花黄时吃甲鱼,大伏天里吃羊肉。”

这些厨房秘诀,小贩说得头头是道,顾客听得津津有味,小菜场的买卖也就自然好起来了。当年的紫霞路菜场的市井,真有点像上海的“清明上河图”。

上海菜场为中国人所做的贡献不止如此。1949年解放以后,人民邮政要制定邮票的价格,就去请示国家领导人,领导人就问了农民到集市上卖掉一只鸡蛋多少钱?当时一个鸡蛋的价格大约是4分钱。于是就定下来,老百姓在市内寄一封信的邮票就是4分钱,相当于买1只鸡蛋。而一封信寄到外地要贴8分钱邮票,相当于买2只鸡蛋。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想探寻一下上海小菜场,不要着急拎着菜篮出门,先来看看这些生活在上海的爱吃又会做的人儿会给你指向何处。

上一篇:二战中的米老鼠和唐老鸭 下一篇:平胸姑娘秋冬这么穿,漂亮且时髦!
看巴士 m.kan84.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