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资讯
导航
电影:
科幻片动作片恐怖片爱情片喜剧片战争片动画片纪录片BL电影LES片剧情片其他片资料库微电影新片库经典片

好莱坞热爱新闻类电影 《聚焦》成颁奖季热门


《真相》中的凯特·布兰切特和罗伯特·雷德福。

一年之内有两部关于新闻界的电影成为奥斯卡提名影片,这在好莱坞也不是每年都有的事,但2015年似乎就是这样的一年。10月,《真相》成为了第一部被提名的新闻界故事片。它取材自《60分钟》前制片人玛丽·梅普斯的回忆录,讲述了梅普斯在2004年坚决地调查小布什年轻时在国民警卫队服役一事。她的节目在总统连任选举开始数月前播出,但结果这个节目由于无心之失使用了被篡改过的文件,所以电视网起诉了梅普斯和她手下著名的记者、CBS的主播丹·拉瑟,最后他俩双双丢了工作。

11月,《聚焦》紧随《真相》之后也获得了奥斯卡提名。该片深入探究了《波士顿环球报》针对基督教神职人员恋童癖丑闻——以及对孩子进行性骚扰的神职人员受到波士顿罗马天主教教区包庇这一事实的突破性调查。(我们现在知道,全美国和全世界的很多教区都在包庇这种行为。)迈克尔·基顿在片中扮演了被称为“罗比”的《波士顿环球报》聚焦调查组组长沃尔特·罗宾逊,而该片也是自《总统班底》以来描述新闻界工作流程最为直接的影片。

尽管两部电影都拍得很好、演员演得也很好(特别是凯特·布兰切特,她对梅普斯的刻画让她收到了如潮的好评),但记者们基本上都在捧《聚焦》、骂《真相》。原因就在于《聚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记者的生活——《聚焦》的主人公们撰写了一个宏大又重要的新闻,同时还要对付波士顿最神圣、最不可冒犯的人,而在《真相》中被视为英勇的新闻工作什么都不是。梅普斯在急于完成一个艰难的报道的时候,并没有花功夫去确定那些文件的真实性,而丹·拉瑟也没有推动她去做这件事。尽管该片的编剧兼导演詹姆斯·范德比尔特也承认了片中主角所犯的错误,但他的潜台词似乎在说,他们只是被一些假造的文件所愚弄,这无法动摇他们二人在讲述更大的真相的努力——而所谓的更大的真相,不过是说小布什1970年代初在国民警卫队服役时受到了优待。

范德比尔特最近对我说:“他们被攻击的点并不在于他们的报道本身,而是在于那些文件。”这说明,尽管他曾经写过一部关于新闻界的电影剧本(大卫·芬奇2007年的惊悚片《十二宫》,但他也确实不理解好的新闻报道和差的新闻报道之间的差别。

就电影制片人带着英雄主义去描写有着严重缺陷的新闻界事件来说,《真相》并不是唯一一部这样的电影。2014年,迈克尔·科斯塔导演的《杀死信使》就讲述了《圣何塞水星新闻》记者加里·韦伯的故事,他在 1996 年写了三篇系列报道,称中央情报局的阴谋导致了美国强效纯可卡因的泛滥。(他说中央情报局此前曾用数亿美元的非法毒品收益去资助尼加拉瓜的反对派。)尽管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主流媒体很快证明了韦伯的系列报道站不住脚,但这部电影还是把他刻画成了一个敢于对抗强大政府力量、孤独地追寻真相的人。韦伯于 2004 年去世,这部电影是根据他的回忆录拍的,但影片却从来没有承认他的报道中的不足,而《圣何塞水星新闻》最终做到了这一点。

《总统班底》中的达斯汀·霍夫曼和罗伯特·雷德福

在1976年由阿伦·帕库拉执导的电影《总统班底》中,鲍伯·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进行了那次导致理查德·尼克松辞职的调查(指水门事件,译注),自那之后,关于记者的电影几乎无一例外地把记者们说成了一盏明灯——但就连公众都对他们的这种做法抱有负面的看法。这类电影中的经典很可能就是1999年的《惊曝内幕》了——它讲述了另一位《60分钟》制片人罗威尔·伯格曼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在关键线人、前烟草业高管杰弗里·韦冈德的协助下,他曝光了大烟草公司的内幕。鉴于饰演伯格曼的是阿尔·帕西诺、饰演韦冈德的是罗素·克洛,他们又怎能不英勇呢?

(还有一部1981年出品的、评价很低的电影叫《并无恶意》,在这部由西德尼·波拉克执导的影片中,莎莉·菲尔德饰演一位急于抢到大新闻的记者,她背叛了一个已经成为了自己情人的男人,但这个由保罗·纽曼饰演的男人笑到了最后,还让菲尔德丢掉了在新闻界的工作。)

记者对电影一直有着一种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有一个让我感到很惊讶的地方在于,报道的过程很少会涉及到在昏暗的车库里秘密会见匿名线人的桥段。也就是说,这种电影几乎从来没有高度戏剧性的情节。“它没有那么动人,”伯格曼指出。“当迈克尔·曼恩和埃里克·罗斯拍《惊曝内幕》的时候,他们还问我呢:‘你会做什么事情吗?你会一直抱着电话吗?你会玩儿什么花招吗?’”——曼恩是该片的导演,他和罗斯一起合作了剧本。

《聚焦》中的瑞秋·麦克亚当斯、马克·鲁法罗和布莱恩·达西·詹姆斯

这些他都没有。所以最后曼恩和罗斯进行了一些戏剧化的发挥,好让伯格曼的调查显得更加激动人心一些——而这也是新闻类电影一贯会做的事情。

“曼恩曾对我说:‘我们不是在拍纪录片’,”伯格曼说。事实上,据伯格曼说,第一次使用“跟着资金的流向走”这句话的是威廉·戈德曼写的剧本,而不是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写的那本书——“跟着资金的流向走”这句话据说是那个昵称叫深咙的线人对伍德沃德说的,现在它已经成为了和水门事件相关的一句著名台词,但在帕库拉拍《总统班底》时参考过的那本原著里,这句话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范德比尔特有一个颇有说服力的理论:尽管新闻界具有戏剧性不足的缺憾,但记者却是很好的核心角色,因为他们是拿着笔的侦探。他说:“当有人每天一上班就说‘我要把这事儿查个底儿掉’的时候,就自然会有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在里面。”

“我一直为新闻工作而着迷,”他说道。一个不能承认自己错误的记者写了一本书,而范德比尔特的这部电影则和这本书绑在了一起,在这件事上,他的痴迷让他迷了路。

这么说来,《聚焦》的联合编剧兼导演汤姆·麦卡锡是幸运的:没有任何人的回忆录供他参考,因为《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调查组里没有人写书说过他们的经历。他的所有素材就是一些文章,而这些文章是在尼科尔·罗克林和比利耶·佩根·福斯特这两位年轻的制片人在读了由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出版的案例研究之后推荐给麦卡锡的。事实上,他和另一位编剧乔什·辛格不得不去当了一回记者,才了解到了《波士顿环球报》这篇获得了普利策奖的新闻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

“从某种角度上讲,我们实践的过程复制了他们当年的过程,”麦卡锡说。“我们采访了一位《波士顿环球报》的记者,然后再冲回酒店讨论。我们在做新闻工作的过程中感到了兴奋,而这也激发了我们处理素材时的灵感。”通过做新闻,他们发现了新闻报道过程中令人激动的部分。麦卡锡在采访《波士顿环球报》的记者时发现了新闻报道过程中那种令人激动的感觉,而他的目标就是要在电影中传达出这种感觉。这也是为什么他觉得没必要在《聚焦》中加入无关的分支情节和忍受了另一半带来的痛苦的伴侣。

麦卡锡和辛格甚至发现了一些新的事实,其中有一件事特别突出。他们了解到,许多年前《波士顿环球报》就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暗示有 20 位教士曾经对孩子进行过性骚扰——而这篇文章被深深地藏在了“都市”版上。这两位编剧发现了这篇文章之后,就当面向聚焦调查组组长罗宾逊问起相关的事情。

“是,那是我登出来的,”罗宾逊懊恼地说。他说他当时刚刚成为都市版的编辑。“我都压根不记得这篇文章了。”虽然这事儿在聚焦调查组调查的时候从来没有发生过,但麦卡锡还是在电影的结尾加入了这个场景——所以就算是在这部把新闻工作激动人心的一面刻画得最为淋漓尽致的电影中,麦卡锡作为一个电影人,还是觉得有必要给它加点佐料。

电影人将继续制作关于记者的电影,这是不可避免的,在《真相》和《聚焦》获得奥斯卡提名之后,情况更将如此。戏剧化的发挥也是记者们要学着习惯的事情——如果他们还没有适应的话。而真正的问题在于,电影是否会真正理解好的新闻报道和坏的新闻报道之间的差别——在这一点上,麦卡锡做到了,而范德比尔特没有。不过也别把期望值调得太高,电影毕竟是电影。

(来源/好奇心日报)

上一篇:《神探夏洛克》票房好口碑两极 推理弱化引争议 下一篇:《唐人街探案》首周票房破5亿 中外神探正面交锋
看巴士 m.kan84.tv